案号:阜宁法院(2016)苏0923民初6162号盐城中院(2017)苏09民终2282号【裁判要旨】用人单位让劳动者与指定的劳务派遣机构轮流签订劳动合同,再派遣回用人单位从事原工作的,系规避法律的逆向派遣行为,用人单位仍应承担用工主体的法定责任。【简要案情】曹某于2007年7月6日入职某热电公司,从事皮带工岗位工作。入职后,为民服务社以劳务派遣的方式与曹某签订劳动合同,将曹某派遣至热电公司工作。2008年7月1日,宏太公司作为劳...
确认存在劳动关系纠纷中仲裁时效的起算点在之前发送的文章《确认存在劳动关系是否受仲裁时效限制》(点击蓝色字体可以跳转)中,朋友们留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意见各不相同。最近,学习了一篇案例,该案例很好地诠释了上述问题,被纳入了《中国法院2023年度案例》。在此和大家一起学习:1.确认存在劳动关系是否受到仲裁时效的限制;2.确认存在劳动关系纠纷中仲裁时效的起算点如何认定。案例1.裁判书字号:山东省桓台县人民法院(202...
前言:最近有人咨询:与单位的劳动合同马上就到期了,现在公司的领导明确到期后不予续签劳动合同,单位的做法合理么?受大环境的影响,国内很多企业出现了经营困难的情况,为了降低成本,扭转困局,在用工方面,面对劳动合同到期者,有的会采取不续签的策略。那么问题来了,劳动合同到期,用人单位不续签,劳动者就只能“卷铺盖走人”了?今天本文以案例释法的形式为大家回答这个问题。案例简介小李2019年7月份入职某互联网公司,职...
用人单位调整劳动者工作岗位而引起的劳动争议屡见不鲜,那么,用人单位是否有权单方调整劳动者岗位?请看以下案例:基本案情+张先生2014年进入某销售公司担任销售工作。双方签订销售绩效考核书作为劳动合同附件,约定如销售指标不达标则不发放张先生当年度的绩效工资;张先生当年有两次考核不合格的,视为不能胜任工作,公司有权调整工作岗位。2022年10月,因张先生第一季度绩效考核不达标、经培训后第三季度绩效考核仍不达标,公司...
案情简介吴某于2019年10月8日入职A公司从事保安工作,月工资2200元,未签订劳动合同,未缴纳社会保险。2019年12月1日,吴某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受伤,后未再到A公司工作。2022年1月,桓台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作出《认定工伤决定书》,认定吴某构成工伤。A公司不服,经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一审、二审,最终工伤认定予以维持。2022年9月,淄博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书》,认定吴某劳动功能障碍程度为捌...
案号:(2022)京0108民初13325号子非鱼小编编辑,转载请注明来源基本事实2013年9月30日王某于入职甲公司,担任展厅经理,从事对汽车展厅销售人员的管理工作。双方签订有期限自2018年10月1日至2023年9月30日期间的劳动合同,约定王某执行综合工时制。王某每周工作六天、休息一天,自周一至周五中自选一天休息。王某主张其每天工作8.5小时,甲公司主张其每天工作7小时。依据甲公司提交的、王某认可真实性的《员工考勤及请休假管理制度...
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时,用人单位应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形:(一)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7种情形:1、 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2、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3、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4、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5、用人单位以欺诈、...
小编按:实务中经常有刚入职员工尚未参加工伤保险就发生工伤事故的情形,甚至是上班第一天就发生工伤事故,作为用人单位如何处理?人社部工伤保险司就此问题做了答复,供参考:工伤保险司答网民关于咨询刚入职员工未参加工伤保险却发生工伤怎么处理的来信来信时间:2022-05-25 回复时间:2022-05-30严*良:您好,员工刚入职一个星期,未来得及签订劳动合同,也未购买工伤保险,在工地上出现工伤怎么处理?公司现在购买工伤保险...
案例编辑︱劳动法库小编实务文章,仅供朋友圈分享。欢迎投稿实务文章,信箱:szlaw@qq.com小编按:很多人骨子里根深蒂固的想法是经济补偿再怎么样也不可能超过12个月,持这种观点的不仅有普通劳动者、人力资源从业者、律师,甚至还包括部分法官,请看案例:王顺于1998年开始在山东金某集团公司工作,从事生产车间输送工种。2020年10月7日,因王顺看管的提升机两根链条出现故障断开脱落,致2#水泥生产线停产,公司认为给公司造成重大...
文︱李迎春,北京市盈科(深圳)律师事务所实务文章,仅供朋友圈分享。欢迎投稿实务文章,信箱:szlaw@qq.comHR经常会听到经济补偿或赔偿金的一些约定俗成的表述方式,比如,N、N+1、2N,有HR提到现在有一些员工提出了2N+1、2(N+1)的计算方式,问我是不是有这样的规定。必须明确,2N+1、2(N+1)根本不存在法律上的依据,提出这样的要求,往往是劳动者对法律的误读或受到一些似懂非懂的“专业人士”误导所致。结合劳动...
- 9248
- 7864
- 7486
- 7457
- 6986
- 6892
- 6887
- 6885
- 6872
- 6856